栏目分类
热点资讯
“未富先老”,普通人晚年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养”老?
发布日期:2025-05-22 10:06 点击次数:186
60后当下最小的56岁最大的65岁,整体基本已进入养老阶段;而70后最大的55岁最小的也是46岁;80后排头兵已经是45岁了。人生已然过了大半,是否还觉得谈晚年养老尚早?
看一下“养老”的字面意思:即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使其安度晚年的行为或社会制度。
年轻的时候,有着硬朗的身体,旺盛的精力,挣钱的能力。。。,一切都能缓转应付。从进入中年开始,对身体的健康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感受着身体机能的渐变和衰退。这个阶段或抚育尚未独立的子女,或看着儿女们每天为工作打拼,加之家庭,工作,经济,对衰老和疾病的恐慌等诸多因素影响。上有老下有小,自然规律面前,不是怕老,而是怕“老不起,也病不起”!
也许是小编见识受到局限,发现身边几乎所有当父母的都陷入了一个非常魔性的世代循环:
从孩子出生起供读书,供完学业又面临就业;完成就业还得帮扶成家,或嫁或娶;好不容易成家立业了,心想可以松一口气了吧,孙子孙女降临了,大部分老人又开始带孙子做家务;等孙子基本能脱手长大点,已真正彻底的老去,甚至进入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生最后阶段。看看身边,又有几个父母能对子女做到不管不问不帮真正的脱手?没有一份工作能超越“父母”的“职业",“春蚕到丝丝方尽,蜡炬成灰泪使干”!而短短人生几十载,父辈们真正的是活到老干到老!而我们,大抵也会进入这种模式的循环。
如此,那么普通老百姓进入退休或晚年之后是否能让自已拥有真正的“养老”?
我们先看一下,当下普通人晚年生活可能存在的三大痛点:
一、经济“未富先老”,人还未老钱包已经瘪了
一个家庭的经济实力大约能解决生活中80%的问题,这是首要生存需要,老年更是!
储蓄:您(或预计)手里有多少存款可以用于养老?50万?100万?或者是更多?亦或是更少甚至没有?儿女成家费用支出还能扛的住吗?备房备彩礼备嫁妆,一次结婚一场婚礼,基本会让普通老百姓半生积蓄财富归零,甚至有的举家负债。。。,医疗健康费用还扛的住吗?保证年老后的生活品质不下降还能扛的住吗?单问一点,普通人家子女成家后手里还有多少属于自已的“养老本儿”?
退休金:体制内退休,有数据参考(早在2022年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为人均6100元)基本不会降低过往的生活品质,若手上另有积蓄,除非特殊情况发生基本可以保证晚年经济无忧。就企业职工与灵活就业人员而言,养老金水平因缴费基数、缴费年限、缴费档次等多种因素影响而有所不同,基本较高水平在3000元左右,而3000元以下者居多。养老金仅够维持基础的生活保障,如果没有足够的储蓄支撑,子女帮扶人情往来等就有点为难了。而乡镇农民养老金就更少,于生活而言基本微乎其微。
再看一下“老年人”释义:按照联合国的规定,通常将60岁或65岁视为老年人的起始年龄。而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9岁。
如此,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我们,“人还未老,钱袋已经瘪了”的“未富先老”。
二、赡养压力及陪伴缺失
家庭结构: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2.7亿,占据国家总人口的18.7%。预计在2050年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5亿人。且自70年代未80年代初提倡”计划生育“的国策,到现在放开二胎三胎,生育并未引来井喷式增长,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421”的家庭结构模式,加之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致使赡养压力居大,这本质与子女是否孝顺无关。
空巢老人:独生子女工作异地,丧偶,离异或者独身老人,这一群体在现代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增多,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除了日常无人照料的困境外,空巢老人还会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心理健康问题:精神层面长期孤单,再加之身体的病痛或其他,很容易造成抑郁或其他心理问题;二是安全风险的问题,突发疾病,或意外摔跤等导致在家中无人知晓而错失挽救的机会。这一群体进入老年后会面临一些困难及挑战。
三、身体健康层面:进入老年后,身体机能的快速下降,睡眠或心态发生改变,以及相关慢性疾病等影响,身体健康程度也直接决定了老年的生活质量。当下我们也许尚还未老,但我们的父母基本已步入老年时期。看着父母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不舒服,年轻时的轻盈矫健已不复存在,伴随而来的是老态逐渐呈现及各种隐性疾病的产生。
综上所述,面对养老压力的社问层面问题,国家在2024年也给出了“9073”的养老模式,即“90-7-3”的养老服务体系目标框架,90%的人居家养老,7%的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机构养老。我们的未来或者当下的老人又是哪一种养老方式呢?
有人说所有人的晚年都是一场血雨腥风。小编认为不管以哪一种方式进入养老阶段,心态平和的接受岁月及自然规律的变化,不至于视晚年为洪水猛兽,但在进入老年之前,有哪些方面可以提前着手规划,让我们在晚年能够真正感受到“养老”,而不是不能自理躺在病床上时才叫“养”老呢?
一、给自已准备或预留点“养老本儿”,手里有点钱
存款:人越老想得到的东西就越难。除了养老保险以外,趁年轻有收入能挣钱养成储蓄存钱的习惯。如果在最挣钱的时候却无储蓄及理财意识,年过半百或退体后你会发现想存根本连机会都没有。而且35岁每月存1000元和45岁每月存1000元,从时间价值,复利效应,风险承受能力,目标匹配度等都存在显著差异。
有人说过去是“养儿防老”,现在是“养老防儿”,人性向善,小编不完全认同。但对子女有能力全力扶持,力不从心也不必强求,量力而行即可。给自己留点养老本儿,以备生活,医疗及年迈不时之需。毕竟若生病住院无人照料时,手里有钱请护工也未尚不可。又亦或身休健康生活自理的情况下可以用来提高自身生活品质及保证生活质量。
二、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及房住。
无论儿女多孝顺,条件再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独立居住,有自已的生活模式,生活习惯及生活圈子,也是最后的退路或者说是尊严。再亲的关系也要保持边界及空间感,让子女从原生家庭剥离出去,既能使小家庭得到真正的成长及拥有自已的独立空间,又能找到晚年自已生活的归属感。距离产生美,“一碗汤”的距离也许就远胜一个屋檐下的繁琐纠葛。
三、健康第一,尽可能让自己有个好的身体
种因得果。养成一切好的习惯,在当下努力挣钱或照料老人的同时也要善待自已的身体。比如运动,健身,书法,烹饪等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既丰富精神充实了当下,也为漫长的未来或晚年奠定了一个健康及减缓衰老的基础。
四、提前筹谋,让家庭有财务规划
家庭应急金储备,资金增值规划,教育金养老金,固定资产等等,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有能力的情况下综合考量多管齐下,建立家庭财务中长期目标规划。俗话讲“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有储蓄或家庭抗风险能力的管理意识,做到未雨绸缪。为丰富老年生活或者未来养老打下经济基础。
最后:
要规避“人还未老钱袋已瘪了”的现象发生,那么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无论当下处于什么年龄阶段,立即行动永远比观望及将就更有价值!
岁月漫长,唯愿心向阳光,所到之处皆晴朗!愿天下父母及所有的普通人给岁月以温柔,给自已以慈悲!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或提前规划,获得真正的晚年幸福,有老可“养”,老有所依!
